從全手工到工業量產

第一代的鋼琴是以由匠師逐一手工製作。鋼琴音樂曾經僅侷限於貴族之間,但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開始普及至一般大眾,因此樂器的需求量增加,導致鋼琴製造快速工業化。

此外,這種以往只能在貴族宮廷中享受的音樂,開始在當時建造、可容納一千至兩千人的音樂廳中進行演出,這使鋼琴開始有加大音量、加強耐久的需求。琴弦需要處於更強的張力之下,並使用堅固的鐵框維持琴弦。這些要求和狀況,正式宣告一個無法純以手工製造鋼琴的年代。

Smith's iron braces Broadwood's frame Arlen's frame
Erard's double escapement action

在19世紀,鋼琴產業有顯著的進步與發展,需求量增加,愈來愈多轉為大量生產。此外,隨著性能技術的改善與研發,對於鋼琴鍵盤的觸鍵要求隨之劇增。當鋼琴家開始在裝飾音上彼此競爭,例如顫音、快速琶音、重複快速樂句等,他們開始希望有更靈敏的鋼琴機制。因此在1821年,法國的皮埃爾•埃拉德發明了一種革命性的機制,讓音符可以快速重複發音。

Erard's double escapement action

18世紀末,鋼琴鍵盤的標準範圍是五個八度(61個鍵);1800之後,音域逐漸擴張。在蕭邦(1810-1849)和李斯特(1811-1886)的年代,鋼琴鍵盤已增加至82個鍵。

蕭邦在20歲時從華沙搬到巴黎,並在那裡待了19年、直到生命結束,期間最喜歡的是伊戈納茨•普萊耶爾製造的鋼琴。李斯特使用卡爾•貝希斯坦和路德維希•貝森朵夫製造的鋼琴,他是第一位無限制地擴展音域範圍並增加音量的作曲家。

The Hawkins upright piano & giraffe piano

在19世紀初的同時,一套家用小型鋼琴的設計誕生。

18世紀有許多被稱呼為「直立式的大鍵琴」,這種大鍵琴的弦被固定在垂直的琴框上,此款直立式鋼琴的靈感被認為是來自「直立式大鍵琴」。1800年,住在美國費城的英國人約翰•伊薩克•霍金斯成功製造出第一架真正的直立式鋼琴。由於所佔空間較小,直立式鋼琴迅速成為流行。

也有許多精心裝飾的直立式(垂直)鋼琴,被稱為「長頸鹿鋼琴」的款式就是經典範例。

隨著蕭邦和李斯特的引領下,鋼琴機制的原理、組成的裝置在19世紀中期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完美。此後,鋼琴製造者的努力和目標都著重在改善品質。

琴弦變得更粗並且被纏繞,整體的張力也增加。為了要支撐這些琴弦,它們現在被固定在一個鐵框架上;同時,為了追求更明亮、清楚的聲音,強化琴弦張力的方法被推到極限。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鋼琴鍵盤範圍增加為88個鍵(7¼八度)。

如此一來,鋼琴整體的品質、觸鍵、音域範圍以及聲音音量都得到改善,符合當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