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歷史

History of Products - 1975 - 1987

Natural Sound 揚聲器的發展歷史 (始於 1968 年)

在此我們將介紹 Yamaha HiFi 音響史上的幾款代表性產品,例如 1973 年推出的 JA-0506 全方位單顆鋁質高音喇叭單體、1976 年由著名的工業設計師 Mario Bellini 所設計的 HP-1 耳機和 TC-800 GL 精品卡式錄音座還有以「Gigantic & Tremendous」命名的 GT-2000 大型重量級播放器。

1973

讓揚聲器 DIY 一族為之著迷的高音單體,精密加工而成的鋁質喇叭,音質優美且外觀亮麗。

JA-0506

open

JA-0506 是 Yamaha 首款全方位單顆高音單體,原意是開發來與採用 Styrofoam (聚苯乙烯發泡塑料) 振膜的原創 NS 揚聲器搭配使用。它的喇叭與等化器部分是由實心圓鋁錠精密加工而成,確保其具有寬廣的方向性特性與平坦的頻率響應,而 40mm 大直徑的強力磁路,使其效率高達 115dB/Wm 以上。高剛性的輕質硬鋁振膜,音色明亮出色,一推出迅即獲得好評。

在端子部分直接使用香蕉插頭連接,加上可調長度的電源插頭配件與木質底座,非常容易當成一個單獨的單元使用,既可用於調諧現有的豪華揚聲器,也可讓高端業餘玩家結合配套的 NS 揚聲器或第三方低音單體單元,建立他們自己的音響系統。為了更加贏得音響愛好者的青睞,當時的目錄是這樣吹捧著它的高質感外觀:「採用與樂器和引擎生產相同的超精密加工」。

除了鋁加工喇叭 JA-0506 (如圖所示) 之外,本系列還有一款較低階的 JA-0506B,採用樹脂模塑成型,沒有亮麗的外觀與實測數據 (定價每台八千日圓,而 JA-0506 則是每台一萬五千日圓),由之後的 NS-30 與 NS-570 在內的某些 NS 系統所採用。

close

1975

精雕細琢、高貴奢華的唱盤。

YP-1000

open

「White Wood」(Castor) 系列產品,像是 CA-1000 綜合擴大機 (1973) 及 NS-690 揚聲器 (也是1973) 的成功,讓 Yamaha 在 HiFi 組合音響界大受歡迎,但是在唱盤的產品陣容上,卻僅限於入門等級與設計過時的中階機型,沒有一款能媲美 CA-1000。所以當 1976 年推出第二代的「White Wood」系列綜合擴大機 (例如 CA-2000 和 CA-1000III) 的同時,也推出了三款全新設計的唱盤來與它們配套。

YP-1000 是這三款唱盤中最頂級的。採用20極,60槽無刷直流伺服直驅系統,是當時最頂級的規格。搭配上直徑 31cm,由單片鋁板精密加工而成 的轉盤,並採用嵌入式薄橡膠圈代替轉盤橡皮墊,突顯了背景的美感以及高度精緻的歐式風格。另外還搭配了行家級高靈敏度 Stax UA-7 唱臂與經典豪華的 MM Shure V-15 Type III 唱頭。

close

1975

歷時四年而成的頂級實驗性調諧器。

CT-7000

open

1980 年代初期,錄音帶租借在日本變得很普遍,而可以讓聽眾免費享受立體聲的 FM 調諧器、可錄音的磁帶錄音座以及唱盤都是重要的音訊來源。雖然在以北美為主的海外市場並沒有錄製收音機內容的習慣,但是從廣播電台最密集的大都市到最偏遠的地方,都需要高接收性能的設備從遼闊的環境下接收無線廣播。

然而,雖然調諧器細膩的高頻技術是擴大機和其他設備的低頻技術無法相比的,但是製造商之間的技術能力卻有懸殊的差異。不曾製造過通訊設備的 Yamaha,歷時四年堅定的開發,將 CT-7000 FM 調諧器打造成為最頂級的調諧器。以最新開發的量測儀器幫助實現超越量測限制的特性,而其高水平的音質更成了未來技術的引領者。

它在艱困環境下的實際收訊表現更值得特別關注。它具有低失真與高效的選擇性,能夠不受鄰近電台干擾來區分訊號。既具有接收弱電場區域中的微弱無線電波所需的高靈敏度,又具有與強電場區域上的許可輸入的兼容性。

CT-7000 以前所未有的水平處理了這些相互矛盾的要求。對於當時只有一兩個 FM 廣播電台的日本市場而言,它的這些優點看似大而無用,但它卻狂襲高端調諧器已成為主流的北美市場,迅即打響 Yamaha 的名號。

尤其是它的功率處理特性,即使天線輸入電平高達調諧器極限的 146dB,也不會降低其音訊特性。而它所採用的雙中頻電路表現出的優異音質與選擇性以及整體的美觀設計,也足以令發燒友驚喜不已。

該機器所導入的技術,最終也提高了低成本 HiFi 收音擴大機的收訊性能,奠定了今日市場對 Yamaha AV 擴大機的信任感。由於它是唯一一款被冠以「7000」型號的 HiFi 單元,所以 CT-7000 是 Yamaha 產品陣容中的特別產品,而非只是另一個組合產品。

close

1976

融合開發人員的探索精神與高等製造技術打造而成的全驅動等磁式耳機。

HP-1

open

這些耳機具兩種截然不同的特性,推出後即造成轟動。其一就是導入「等磁式」全驅動力發聲體,直接將音圈印刷在振膜,夾在聲音通過的細穿孔磁鐵中間,透過這樣的結構使驅動源直接變成音源,所以基本上不會造成分裂振動與傳輸損耗。

這個思路由來已久,雖然在 HP-1 之前已有商業產品採用此概念,但終歸失敗。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類產品製作困難且獲利甚微。

再看一次 HP-1 的發聲體,它的超薄振膜是由厚 12μ 的聚酯所構成,與 C90 卡帶的厚度完全相同。在振膜表面上,音圈以 250μ 的間隔螺旋密集地進行光刻,並進一步的分成五個同心圓,每個部分的繞組方向交替,且磁體的 N 極和 S 極同樣被交替的分成五個相應的部分。在結合了開發人員的好奇心和先進的製造技術下,第一次成功的實現了這種工法。

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著名的義大利工業設計師 Mario Bellini 所設計的簡單實用的型式。除了美麗的造型外,耳墊與耳朵的觸感、由雙頭帶支撐的整組耳機、還有使用萬向接頭讓耳墊部分與頭帶部分可自由移動的輕巧貼合設計,都讓當時的發燒友感受到其強烈的工業設計風格。

1970 年代中期是一段探索期,市場上尋求以新一代的技術來取代傳統的動圈式揚聲器。由於高端市場將重點放在全驅動 (平面) 揚聲器,數家主要的製造商也紛紛推出電容式 (靜電) 耳機。考慮到磁極板被電極所取代,HP-1 等磁式耳機在操作原理上非常接近電容款式,這是將電容器的特性和動圈款式的易用性相結合的理想方法,也明確的展示出它自己的原則。從當時的目錄中,您可以看到開發團隊在試圖創造出前所未見的新東西時所展現的熱情。

close

1976

由世界級設計大師 Bellini 依照「Bellini Angle」精心設計的卡式錄音座。

TC-800GL

open

TC-800GL 立體聲卡式錄音座及 HP-1 耳機,都是由世界級工業設計大師 Mario Bellini 打造的創造性概念產品。Bellini 設計大師因設計了 Olivetti 打字機及其他專案而頗負盛名,在1980年代與這樣的設計大師所進行的開創性合作,也引起眾人的關注。

本機的最大特色就是透過多功能的設計,完美結合了固定式與可攜式卡式錄音座的優點,讓人們無需煩惱要選擇哪一種。其獨特的外形被稱為「貝里尼角度(Bellini Angle)」,該設計詳盡的計算了每個角度,所以不論是從上方俯視還是水平觀看,都能輕易看到該機上的文字、讀數、電平表與運轉中的錄音帶。它後面的蓋子是可收摺的以利攜帶。

它有AC、UM2 電池 (9顆) 或汽車電瓶三種供電方式可選擇。多種強化功能使其適用於現場錄音與樂器演奏,例如麥克風輸入及線性輸入混合功能、二級峰值指示器、預防輸入電平過大的限制器和音調控制等等。由於其大飛輪和高精密主傳動軸,使其低鳴聲和顫抖聲比率達到 0.057% 以下,這對可攜式設備以及樂器製造商而言都是相當優異的表現。但是大飛輪的慣性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因為它在行走時的錄音或播放表現並不穩定。因此,本機並未提供可攜式設備都會提供的肩帶,而是提供了選配的手提箱。

雖然採用了基本的單一馬達與雙磁頭卡式錄音座的結構,但其價格是相對昂貴的。但也因其高昂的定價使其成為炙手可熱的夢幻逸品。在原來的目錄開頭寫了下面的句子:「它具有一種幾乎令人心碎的魅力......」,以此來形容 TC-800GL 真是非常貼切。

值得注意的是,TC-8000GL 也同時推出了一款低價款,取消了 Dolby NR 及 3種供電方式等功能。本機有黑色與象牙白兩色可選。

close

1978

首款搭配對稱式線性唱臂的唱盤
具未來感的「夢幻唱盤」

PX-1

open

傳統的樞軸臂以弧形移動唱頭,而線性循跡唱臂 (直切臂) 的磁頭則是平行移動,就像類比錄音中用來錄製磁帶的刻片頭一樣,讓聲槽與唱頭之間產生恆定的接觸角。一般都認為這樣可讓再現的聲音具有更高的傳真度。

即使線性唱臂在 1960 年代初期就已被實際運用,並且因為電子技術的普遍發展於 1970 年代中期再次受到注目,但事實上它的音質表現卻比不上高品質的樞軸式唱臂。

為突破這種現況,Yamaha 於 1978 年推出的首款線性循跡唱盤 PX-1,將直切臂的音質潛力推到極限。PX-1 是一台具有多種功能的出色唱盤,是由一個重達 5.6kg 超硬鋁轉盤、一個鋁壓鑄單件底座以及一個獨立外殼內的電源裝置所構成。總重達 27kg,還要再加上電源供應部分 5kg。

然而,該單元所應用的大部分開發資源都投入到「對稱線性臂」對稱輕量化高靈敏度電控線性循跡臂的開發。該技術全部是為了克服傳統線性循跡的缺點,以防止聲槽在任何情況產生任何不平衡的應力,並消除因唱臂運動產生的相關振動和噪音。為達到這些目的,採用了最先進的控制技術和機械設計。

此外,此唱臂單元是由通用唱頭蓋適用的唱臂管、可替換唱頭蓋以及用於一般唱頭蓋的連接管所構成。在設計上也顧慮到高階愛好者的享受。對稱式線性唱臂 PX 系列產品,分別在 1979 年推出了 PX-2 以及 1981 年的 PX-3,結合其獨有的精密唱臂運動自成風格。

close

1979

將參數擴展到極限的三路分頻網路。

EC-1

open

於 1976 年,在 B-1 功率擴大機及 C-1 控制擴大機之後推出的 EC-1 三路分頻網路 (分音器),是屬於 Yamaha 首款 HiFi 分離式擴大機系列的一部分。當時,像 EC-1 一樣採用主動分頻器與多功率擴大機的多重擴大機系統,是 HiFi 音響的最終目標,也是每個音響愛好者的夢幻逸品。

即使市場上對於全方位分音器的需求是低的,但是擁有它就是一種品牌身分的象徵,所以豪華功率擴大機的製造商都將其視為必備產品。分頻網路的設置對於音調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相較於擴大機或播放器,製造商更重視其功能性和可操作性。具體而言,分頻網路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在不改變初始設置的情況下追求多重擴大機的音質優勢,另一種則是通過主動微調設置來追求多重擴大機獨特的音樂表現。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EC-1顯然是屬於後者。鑑於前者傾向於縮小設置功能或淨化訊號路徑,EC-1 盡可能地開放參數,試圖達到只有主動分頻器才能達到的領域。

它具有分頻選擇器的特性,可將中低與中高頻段的固定頻率的五個階段中的每一階段,以高達 ±0.5 個八度的連續變化進行組合,並具有Q控制,可控制分頻點的周邊特性的干擾,具有可在 0.5 至 1 的範圍內連續變化的濾波器 Q 值 (肩部特性),給予用戶高度的自由,可依他們的喜好探索音樂感受和音訊知識。

而且它還具有醒目的外觀。相較於當時將操作單元設置在一個寬面板上的典型主動分頻器機型,EC-1 將可精準操控的控制器安裝在光滑面板上,看起來就像單眼相機的轉盤,可媲美 C-2 控制擴大機。

close

1979

部分擴大機電路被移到唱頭蓋。
以令人驚奇的想法淨化訊號電路。

HA-2

open

在一系列的音訊訊號中,MC 唱頭的訊號是最微弱和最靈敏的一種。簡單的說,就是只要將唱頭蓋改變幾公分,聲音也會跟著改變,讓你懷疑是不是換了一個唱頭。當發生音訊訊號變化的情況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許多疑惑,「是因為端子接觸造成的嗎? 是因為唱臂管內的導線引起的嗎? 是唱盤連接到擴大機的電纜發生問題嗎?」但是唱臂內的導線通常是無法更換的,所以總是會懷疑唱臂與唱頭的原始聲音在訊號路徑中受到干擾。

1979 年推出的 HA-2 是設計做為獨立等化器擴大機,具有專用的 MC 唱頭線路電平輸出,為這種類比播放中的不確定性提供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解決方案。

如照片中所看到的,它的唱頭蓋位在本體側邊,但實際上在唱頭蓋的背面裝了一小塊稱為「amplifier pellet」的電路板,內含擴大機的第一級擴大部分。

這種「純電流訊號傳輸方法」配置的機制,可以將微弱的 MC 唱頭輸出,傳輸到偏置電流升壓放大器,而不會對訊號路徑造成負面影響。HA-2 的具體電路結構從未公開,其主要電路大部分安裝在一個環氧樹脂封裝的模塊中。

因此 HA-2 必須搭配唱頭蓋使用,而且也受限於適用唱頭的規格 (輸出電壓)。這些限制對於這種周邊商品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 HA-2 卻成為銷售超過三年以上的長銷品,而且更在 1983 年推出 HA-3,不但降低了將近一半的售價還附上一個唱頭蓋 (含預安裝電路板) 以及兩塊可由用戶安裝到自己喜歡的唱頭蓋上的備用電路板。HA-3 持續銷售到 1986 年左右,與 HA-2 共同創下長達七年的銷售紀錄。

close

1980

採用鈹蓋,奢華但簡潔的精品全音域揚聲器。

JA-2070

open

自安裝在第一台自然聲揚聲器 NS-30/NS-20 上的 JA_6002/JA-5002 推出以來,Yamaha 一直將主揚聲器單元分開銷售,讓高端業餘愛好者可自行組裝揚聲器系統。特別是採用了高端單元長久期盼的鈹振模的 NS-1000 系列和 FX-1,受到全球性的關注。完整的產品陣容包括了專業項目,例如 1980 年左右推出,由兩個並聯驅動器所驅動的大型扇形喇叭。

而 JA-2070 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它是一款 20cm 全音域單元,配有鈹中心蓋。本單元是開發給 DIY 族自行組裝搭配,並非實際用於商業揚聲器系統的組件。它採用鋁鎳磁鐵和經過特殊處理的白紙盆振膜,安裝在 50 ℓ 低音反射音箱中,具有廣域特性,可以進行從 60Hz 左右到 20kHz 以上的全平坦播放。JA-2070 的目標就是要以現代技術,超越 JBL LE-8Y 這款著名的全音域精品揚聲器。單價 65,000 日圓,大幅超越 LE-8T 的價格。它在奢華中透露著簡潔,是隱藏在 Yamaha 揚聲器單元中的一顆璞石。

close

1982

復古式全手動操作的大型重量級唱盤,與CD同年誕生。

GT-2000

open

在 1982 年,也就是 CD 誕生的同年,一直走高科技路線的 Yamaha,突然推出充滿復古風的 GT-2000 這款大型重量級播放器,並以「Gigantic & Tremendous」的首字母 GT 來命名。

它的前身PX 系列,採用先進的對稱式線性唱臂與輕觸式全自動機構,而 GT-2000 則是一款簡單的手動唱盤,搭配傳統的 S 型長唱臂,也不具音高調整功能。由於採用熱鍛造方法,其密度和精度與實木相當,轉盤直徑為 374 mm,重量 5.8 kg (含一塊 300 g的橡皮墊)。外圈高起的獨特造型,使其達到 1200kg/㎠ 的巨大慣性。啟動扭力可達 2kg/cm 的強力直驅馬達,能夠實現正負雙向伺服,在加速和減速期間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瞬時施加扭力,且當與另售的外接電源一起使用時,可像廣播設備一樣通過使用主體電源開關來操作電子制動器。

因為它不是標準尺寸的唱盤,所以從照片上很難理解它的大小,但是它的底座寬度為 545mm。

轉盤右前的圓形突出是讓手指放置的地方,這是為了防止手掌在降下唱針時碰觸到轉動中的大型轉盤的邊緣。

GT-2000 也提供一系列具吸引力的配件,讓玩家們可以自行搭配組合。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 YOP-1 外接電源、重 32 kg 可固定住底座左右兩側的 YAB-1 固定座、採用黃銅盤和電動吸收泵的 YDS-1 唱片鎮以及 YSA-1/YSA-2 直唱臂。在配件清單上還有一個 18kg 重的砲銅轉盤,當安裝來取代標準轉盤時可增加三倍的轉動慣量。雖然它的售價高達十二萬日圓,但是它的馬達與軸承足以承受重達三倍的轉盤。

13.8萬日圓 (不含配件) 的售價尚稱合理,使其成為 CD 年代的熱門類比播放機。在擴大系列的同時,持續生產到 1989 年,並於 1991年再次推出 19.8 萬日圓的限量款。GT-2000 為樺木面板覆以黑色面漆,而 GT-2000L 則是採用胡桃木面板並配有自動升降桿。

close

1986

奢華的高級揚聲器立座,採用馬林巴琴所用珍稀木材 African Paddock 製成。

SPS-2000

open

使用珍稀的 African Paddock 木材製成的奢華揚聲器立座 SPS-2000,於 1986 年限量推出,供當時的旗艦款揚聲器 NS-2000/NS-1000X/NS-1000 使用。馬林巴琴琴鍵所用的 African Paddock 木材,不只音色優美而且堅固沉重,乾燥度適當且穩定,具有揚聲器立座所需的理想特性,可成為音響系統的終身良伴。因為 Yamaha 是樂器製造商,原本就有處理馬林巴琴,所以能夠生產此奢華商品。在 1987 年推出的 SPS-10000 也是由 African Paddock 木材所製成,是用來作為 Yamaha 一百周年紀念產品 NSX-10000 的揚聲器立座。

close

1987

K-1 卡式錄音座系列的巔峰之作,將 CD 錄音中顯著的寬頻動態範圍最大化。

K-1x

open

1978 年上市的 K-1 系列成為 Yamaha 最受歡迎的卡式錄音座系列,而 1987 年的 K-1X 和 K-1XW 則是該系列的最後作品。K-1X 是黑色的,而K-1XW 則是銀色的 (兩側為木質)。K-1XW 的價格高達兩萬日圓,被定位為調諧機型,具有單獨的音訊電路和機制的雙變壓器,音訊功率電容器,精選的耦合電容器和鋁腳柱。

雖然它的外觀經過重新設計,但保留了之前 K-1 機型深具特色的頂板,也保留了可調節錄音音量的旋鈕,也就是面板上的電平調節器以及主衰減器。電平調整器僅供粗略調整而主衰減器則是用於微調淡入/淡出。從此機型開始,主衰減器就是採用顯示 dB 的垂直滑塊,具有高的可操作性,看起來就像一台混音座。

除了單向雙主傳動軸機構之外,音質的關鍵因素是 Yamaha 傳統高真空離心鑄造工藝生產的純鐵矽鋼片製成的 0.7μ(播放)/2μ(錄製) 間隙寬的三磁頭組合,達成優異的高頻響應和動態範圍。

順帶一提,關於卡式錄音機的降噪,一些讀者可能會記得,1970 年代後期,市場充斥著許多新方法要來繼承 Dolby B。這些新方法最終分成兩類,也就是「Dolby B+C」和「Dolby B+dbx (type II)」,而 Yamaha 選擇了後者。dbx 技術在音樂製作領域也得到了證明,自然符合 Yamaha 在降噪上的高標準,但是早在 1980 年代的前半葉,前者就已經成為業界標準了。因此,Dolby C最後也被加入了K-1X,這意味著 K-1X 能夠支援 Dolby C、Dolby B 和 dbx。

如果您不在乎相容性的問題,當使用 dbx 時,訊噪比可達 95dB,最適用於 CD 和現場錄製。在 1982 年CD 誕生後的幾年裡,卡式錄音座在作為錄製 CD 的工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為了對 CD 的高音質提供更好的支援,所以持續努力改進它們的特性,並在 1980 年代的後半期推出了許多將聲音推向極致的卡式錄音座。然而,隨著 DAT 在 1987 年的出現,製造商們開始減少卡式錄音機的產品陣容,並以 DAT 單元來取代他們那些價格超過 10 萬日元的豪華機器。Yamaha 也面臨了相同的抉擇,所以 K-1X/K-1XW 是最後一個單價超過十萬日圓的卡式錄音座。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