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眼中的王子:Scottie Baldwin 分享他的混音哲學理念

Scottie Baldwin 曾長期擔任 Prince、Lady Gaga 以及近期新加坡超級巨星林俊傑的現場音響工程師,他對混音和現代現場音響工程師的角色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林俊傑今年在英國的體育場演出時,Scottie 身為 Yamaha 數位混音器的長期使用者, 他談論了其工作方法。

與許多音響專業人士一樣,Scottie Baldwin 最初想成為音樂家。然而,卻發掘出自己在技術方面的能力,清楚指出他未來的方向。「我的能力尚不足成為一名吉他手,但我很快就發現我擅長拆解吉他並弄清楚工作原理。因此我結合了音樂才能與技術方面的才能,並走上了正確的方向,」他說。

1990 年代初,Scottie 擔任 Prince 的鼓技師時,見證並吸收這位偉大音樂家對於現場收音的概念。看到幾位 FoH 和監聽工程師無法達到 Prince 的期望後,他意識到這就是他的使命。他曾與其他音樂家合作數年,但 2000 年 Paisley Park 的一通電話讓他成為 Prince 的 FoH 工程師,直到終身。

事實上,他的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緊抓住現場聲音從類比混音轉變為數位混音開始的浪潮。他清楚記得類比混音所面臨的挑戰。

「這比現在的要困難得多,得先把內容混合,然後盡力去增強一些枝尾末節處,」他說。「而且必須知道如何在巡迴演出時解決問題。那時,許多調音台都配置運算擴大機,我們必須在演出期間時實際拉動聲道。我們會將 XLR 移來,拉出聲道,動態更換運算擴大機,讓調音台靜音一秒鐘,然後點按。」

許多人認為,Prince 巡迴演出期間轉向數位混音是巨大的賭注。「巡迴演出有一半的時間我使用類比混音器上完成,後半段則換成 Yamaha PM1D,」他笑道。「從很多方面來說,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熬過來,但這其實只是自信問題。

「最重要的是了解增益結構,了解數位機器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驅動,」他繼續說道。「但當我轉而使用 PM1D 時,一切都變得非常清晰具體並且可以輕鬆記起。對我來說,Yamaha 的數位產品仍然擁有溫暖療癒的類比混音聲色。讓我能夠精確完成我需要完成的工作,同時保留音質。」

自從轉而使用 Yamaha 產品以來,Scottie 也是 PM5D、CL 系列以及現在的 RIVAGE PM 系列混音技術工程師。有趣的是,他不覺得需要使用伺服器效果,而是依賴內部的處理。他說:「如果這一場演出在委內瑞拉,下一場在倫敦,再下一場在加拿大,我希望無論在哪裡巡迴演出,都能呈現出同樣的演出效果」。「我不需要一份冗長的清單,列出每場演出需要完成的事情。此外,每次安裝和拆卸的速度也更快。」

在處理工作上,他轉而使用的 RIVAGE PM 也帶來了板載 Rupert Neve Designs SILK 的優勢。「升級到 RIVAGE PM 讓我格外振奮,因為我可以在每個聲道使用 Neve,」他說。「不是特定卡槽裡的特定內容——所有內容一應俱全。這是「嘗試 SILK 紅色,嘗試 SILK 藍色」的例子。非常容易可以嘗試不同的事情且使用者也可以方便使用。我特別喜歡紅色的聲音。」

這更形塑出 Scottie 自己的混音哲學,這對他成為炙手可熱的混音工程師的長期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助益。

「Prince 會在調音台前待很長時間,因為他會為錄音室裡的每個人表演,」他說。「每場演出前,我都會找到場館裡最差的位置,然後大聲說『今晚,我要讓你耳目一新。』我每次都會挑出那個最差的座位。在我心中,我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這個。」

他繼續說道,「我感覺自己是解決音樂問題的一環。我告訴年輕的工程師,找出每個音樂家與樂器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傾聽他們所聽到的內容並複製出來。

「理解材質也非常重要。我為許多用中文演唱的亞洲音樂工作者進行混音,並將每首歌翻譯成英文,這樣我就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來理解每首歌的含義。是關於愛的嗎?是關於失去的嗎?是關於渴求的嗎?是關於向上培養情感嗎?這些可以告訴我該如何進行混音。一開始我擁有了音樂和技術知識,但 Prince 幫助培養出我、音樂、混音機和觀眾之間的關係。」

對 Scottie 影響深遠的另一號人物是著名的「聲音建築師」兼錄音室工程師 Dave Hampton,他後來最出名的作品可能是在 Prince 去世後修復了 Paisley Park 錄音室。

他說:「Dave 是第一個向我介紹『使用最少的資源成就最偉大成就』理論的人」。「訊號鏈越複雜,導致雜訊和其他問題的空間就越大。那麼,發生問題時,幾乎無法再有挽回餘地。年輕工程師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那句老話: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很多時候,會使用有四種不同的外掛程式的小鼓。有時候,會變成一堵牆,混音不會動態流動,聽到的是所有內容混雜在一起的雜音。那是重新開始,開始去除雜質的時候了。

「我避開自然聲音的唯一原因是音樂家想要的是否只是概念上的差異。如果音樂家說他們希望這首歌的號角部分聽起來更具侵略性,或聽起來宛如蜂蜜從牆上流出來一樣,我接受這種說法並做出改變。」

對 Scottie 來說,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場館外數百萬的潛在觀眾。

「過去,樂團會巡迴演出,目的是銷售出更多專輯。現在他們錄製專輯的原因是,可以巡迴演出。但演出所成就的只屬於當晚,在社群媒體上還可以吸引更多的粉絲,」他說。「您不再只是一名前台音訊師——音訊師僅為錄音室混音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即使身在夜店,也應該進行多軌錄音。」

Scottie 使用 Steinberg Nuendo 以 96kHz、24bit 錄製音樂,充分利用 Yamaha 最新一代數位混音系統的控制和傳輸功能。

「大局是首要的考量,」他說。「您是在為音樂工作者、為未來錄製,甚至為音樂工作者故去後發行的作品努力。如果他們進行現場錄音,您會一下子就獲得製作和錄音的美名。我們生活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必須如專業錄音一樣的時代。因此,製作人為了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作品而進行的後製混音工作越精簡越好。」

Scottie 說,到頭來他確信自己已經窮盡一切可能確保每個聽眾——尤其是坐在場館最差座位上的那個聽眾——都能盡興,並以他們想要聽到的方式聆聽時,他就知道自己已經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可能讓他們或他們帶來的人成為新的粉絲,」他說。

「可能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西方和東方歌迷的根本不同之處。例如,亞洲的歌迷通常比西方歌迷希望感受到比正常混音高 25% 或 30% 的音色。他們對不同歌曲的反應也不同。我需要確保今晚的演出讓他們感覺我滿足他們的期望。」

他總結道,「我會把工作簡單化。我只需帶著 USB 隨身碟就可以飛往任何地方,在全球任何地方觀賞到相同的節目。而我從不認為我是無法取代的那個人。」

記住-最優秀的人會用最少的資源盡最大可能完成最多的事。

美國

RIVAGE PM系列

Yamaha在品質上絕對不妥協!一切都是為了讓音控師能更好的支援藝人與演出者。音質、操控性和穩定度都必須是最頂尖的,必須讓音控師能夠絕對專注於更好的傳達藝人和演出者的意念給觀眾,將這理想用最高標準體現的就是RIVAGE PM系列,將科技、藝術及全世界的觀眾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CL 系列

Yamaha CL 系列數位混音座呈現更細緻的感受。以合宜的混音、以音效形塑功能,提升音效純度,讓聽覺體驗更進化,讓最富想像力的混音師享有無與倫比的創作自由。CL 系列以其最先進和最具渲染力的外型,體現現場音效的領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