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婦女節 Yamaha女性音樂家專訪
何芸燕
HO, YUN-YEN
Yamaha電子琴講師,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主修電子琴及作曲。
世界電子琴大賽2002 IEC (International Electone Concours)第三名,目前任教於私立東海大學音樂系、私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以及流行音樂學程。
近年來以Synthesizer身份,與國家交響樂團(NSO),長榮交響樂團(ESO)台北愛樂管弦樂團(TPO)合作。
您是如何開始學習音樂的?
我是在Yamaha長大的,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Yamaha寶寶」。我從3歲半開始就進入了Yamaha的團體班學習,接受了Yamaha完整的教育。在小學 4 年級時開始接觸電子琴,於是與電子琴結下不解之緣。
您是如何投入音樂教育事業之中的?
從大學時期開始有一些家教學生以及在音樂教室教一些個別課,但真正開始當全職的教師,是從研究所畢業後。對我來講,我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會朝演奏與教學同時並行的方向。因為我想帶給學生們的,不僅僅只有教學上的面向,更希望做一個舞台上的榜樣,也讓他們知道學習這個樂器之後的出路,或是在舞台上,這個樂器可以呈現的可能性在哪裡。因此,就算再忙,我也希望是演奏與教學並行。
你如何描述你與音樂的關係?
我覺得音樂對我來講就很像是生命三要素般的重要。生命三要素:陽光: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音樂給我們的溫暖和力量。空氣我們感受不到它,但是我們不能沒有它。而水,我們人體內有70%是水做成的,所以沒有它,我們的身體便無法正常運作。對我來說,音樂就是這樣的存在。
您在演奏音樂方面是否具有某些優勢?
我覺得自己在音樂的演奏詮釋上,會去揣摩作曲家的想法;抑或是在細膩的情緒描述上,我會很仔細的去思考每個音的表達方式;然後在每一次演出時我會盡量跳脫演奏上的我,而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聆聽自己的演奏。我想這是我自己在演奏時會做的事。可能稱不上是優勢,但是是我覺得在演奏時很重要的事。在創作上也是如此,我常常跟學生分享,在你下筆的時候,每一顆音符對你來說都必須是不可取代的存在,這樣的作品對自己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對音樂的態度,必須是嚴謹的;但同時,也必須要溫暖的擁抱它。
您在音樂活動中是否遇到過任何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問題?你是如何克服這些問題的?
我比較幸運沒有遇過性別不平等的情況,我在工作上遇到的對象都是彼此互相尊重的。我合作過的音樂家們不分男女,大家都相處的很好,就算各自對音樂的想法不同、邏輯不同,但是都可以討論,溝通。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性別歧視或是不平等待遇。
您如何描述您與教育的關係?
教育是需要極大的熱忱的。我很嚴謹的面對它,但在教學時我希望是用一種「開心學音樂」的想法來執行-這與Yamaha的教育理念是相同的。當學生是發自內心想要學習,發自內心喜歡音樂,且從中得到快樂及成就感時,這樣的教育對我來說就是成功的。因此教育對我來說 ,不會是一定要達成什麼目標而硬逼學生做什麼,而是引導他們對音樂產生興趣,對音樂懷抱熱情。
您如何描述您的教學風格?在你的音樂課堂上有什麼對你來說特別重要的事情嗎?
我覺得我的教學是比較活的,沒有一定的S.O.P.各個年齡層有各種不一樣的需求。比如我有比較年長的學生,對他們來說,學琴就是一種興趣,或是情緒抒發的管道。有時候他們有一些表演,我會幫他們編曲,讓他們在演奏時更有舞台魅力,但又不會太難彈,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從音樂裡獲得更大的樂趣。如果是小小孩,我會盡量啟發他們的創意,讓他們覺得音樂好好玩,激發他們對音樂產生最大值的熱情。至於音樂系的學生們,除了對音樂的熱情,我會教他們在面對音樂時嚴謹以及負責的態度,因為他們有一天也會成為演奏家或是教育家,我期許他們也可以用這樣謙虛的態度面對音樂。
您是否有什麼建議可以給下一代參考?
現在小孩普遍對於練習樂器的熱情沒有像我們那麼的有耐性,可能因為他們習慣3C產品的快步調了,但我覺得學習音樂,練習樂器,用樂器完成一首曲子的成就感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的,我強烈鼓勵現在的孩子們花時間去練樂器,對於腦部發展,情緒的抒發,身心靈都有很好的幫助。當然,這需要我們更大的努力,期許自己可以讓更多更多的孩子愛上音樂,也希望這世界可以因為有音樂而更美好。大家一起,放下手邊的3C,開心玩音樂吧!!
蔡美玲
TSAI, MEI-LING
Yamaha Electone講師,在Yamaha音樂教室任教擁有超過20年教學經驗。
您是如何開始學習音樂的?
我小時候也是Yamaha寶寶,4歲的時候就上Yamaha團體班,然後慢慢學習到個別班。到了小學大概6年級的階段,偶然看到朋友彈Electone,開始產生了興趣,之後我就一頭栽進Electone演奏中、回不了頭。高中畢業之後,因為當時在台灣能夠主修Electone的學校不多,所以我到日本去就學。而當時希望能夠做跟電子琴相關的工作,所以後來就選擇在Yamaha工作。其實在剛畢業回來的時候還年輕,對演奏上面還是很有憧憬,所以我先當了Electone示範演奏者。
您是如何投入音樂教育事業之中的?
因為Electone起先打動我的原因,是很憧憬能夠在舞台演奏。所以原本我希望以演奏為目標。可是畢竟電子琴演奏的市場不大,如果完全靠電子琴演奏來生活的話有點困難,還是需要找一份正常工作。後來我選擇當專業音樂講師,一開始只是先抱著嘗試的心態,直到真的當了講師之後才一邊學習怎麼當老師,也慢慢學習和思考要怎麼去做一個好的老師。
當你在課堂上教學或與學生一起創作音樂時,你有什麼感覺?
跟學生一起做創作其實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考,因為學生的想法不見得是我擅長的東西,必須要跳脫框架去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做到,所以在創作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是得要一直觀察學生的狀況,而那個狀況還蠻緊張的,不是能夠享受的一種狀態。然後因為我們創作的時候不是沒事就來創作,常常是有特定目的,例如說要參加比賽才會去做創作,所以都會有時間的壓力在身上,那段創作期就會很辛苦。不過完成的時候都很開心、很感動。我看到學生完成了作品,看到他在舞台上淋漓盡致奮力的展現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我覺得那個感動比自己演奏所獲得的感動更加動人,而這也是我的成就、我的驕傲,真的會很開心。經過這個過程學生會獲得成就感,我自己也會成長很多。雖然在那個過程中真的是辛苦,但也是因為有這些壓力的存在,學生跟我才能夠一起成長。
您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過任何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問題嗎?你是如何克服問題的?
因為我接觸的都是家長與小朋友。小朋友對我來講是無性別的、應該沒有那麼大的性別差異。而家長也都大部分是媽媽,所以我的職場上比較少遇到性別不平等的問題。我們在台灣是很自由的,我們有很好的女廚師、女運動員與女教授等等,甚至我們的總統也是女總統,所以我覺得在台灣是很幸福,沒有太多女性平權的問題。相對的,我覺得在這麼自由開放的地方,我們應該再聚焦在多花一點時間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或者是發掘自己更好的一面。
您是否有什麼建議可以給下一代參考?
建議給現在要學音樂的孩子:學音樂真的是蠻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你必須要犧牲很多時間去練習、去鑽研,我覺得這是一個長久的耐力賽。第一、你必須要對音樂這件事情一直充滿著好奇心,然後充滿憧憬。例如說,你會憧憬在一個很棒的舞台上演奏、或者是你會很好奇這個曲子的結構、或者我們把曲子換一個風格會變怎麼樣子?你必須要一直有這些好奇心,好奇心才會想去探索去得到答案,得到滿足感。。第二、你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優點。音樂的路很廣闊,可能有古典、流行、爵士,這些東西你不一定要每一個都會,可是你一定要找到一個是你最喜歡的,才能夠驅動你不斷往前。最後我希望大家能夠除了鑽研演奏上的技術外,能再多多的靜下心來多花一點時間聽音樂,享受音樂,吸取好的音樂養分,這也是學習音樂耐久賽很重要的一環。。我都說音樂是我一輩子的好朋友,也是我最好的戰友,我希望下一個世代學習音樂的孩子也能夠有更寬闊的視野,打開心,用心聽,讓音樂進入生活中。
楊璧慈
YANG, PI-TZU
德國國立岱特蒙音樂院獨奏家博士
國家交響樂團打擊樂團員
輔仁、東吳、東海及文化大學擊樂助理教授
您是如何開始學習音樂的?
這一切是母親的先見之明,引導我進入音樂的世界。小學一年級進入Yamaha團體班,由於成績不錯,於是準備國中考音樂班,一方面小六學習擊樂副修,也開始準備考國中音樂班,很順利地考入曉明國中音樂伴,並直升高中,在多位老師的建議下,決定到歐洲看看古典音樂的發源地。畢業後先申請進入荷蘭音樂院,後續考入德國音樂院,一路念到博士畢業。
您是如何投入音樂教育事業之中的?
在德國唸書時期,其實沒有認真想過把書念完後,可以做什麼?當時在教學法教授Arabella Lorenz的心理分析中,我回答她:畢業後,我想當家庭主婦! 老師用她湛藍的眼睛,若有所思的盯著我良久:那妳為什麼出國學習打擊樂呢?因為她的反問,刺激我對未來的思考與規劃,德國音樂院學習環境,教授們以鼓勵學生,循序漸進,實事求是的教學方式,讓我慢慢對教育開始產生興趣;主修教授Peter Prommel 是歐洲著名的教育家,是我的恩師,多數時間則以其為藍本,著重以人為本,有教無類的教學方式。
您如何描述您的教學風格?在你的音樂課堂上有什麼對你來說特別重要的事情嗎?
我的教學風格以著重基礎訓練,方法建立,感受認知及音樂詮釋四個區塊為主軸。打擊樂器包羅萬象,除了音樂系所專攻的馬林巴木琴,定音鼓及小鼓獨奏樂器外,仍包含爵士鼓,顫音鐵琴,世界手鼓,管弦樂團樂器等;除了對不同樂器音色本質的基礎訓練控制外,對我而言,『唱』非常重要! 打擊樂器幾乎皆為短音樂器,我們無法如同鋼琴、弦樂、管樂或聲樂,可以藉由演奏旋律、節奏、和聲而美妙多面的詮釋音樂。因此,只要開始唱了,不管是節奏或是旋律,將立即產生音與音之間的連結及方向;而多聽音樂,則可以讓你唱的方式有更多不同的變化性。
在你的音樂事業之中,與其他女性的關係對你重要嗎?
在不同的場域中,女性和女性之間的溝通和包容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想這是因為社會上賦予女性角色總是多變,既堅強但也柔軟的平衡整個文化。 再者是工作環境中女性占比多數,許多時候可以從旁獲得反饋及中肯的意見,並有效率執行改善,當對自己的自我要求到達標準時,會感染和你一起工作的夥伴。進而提升整個團隊的價值。對我而言是非常好的正向循環。
您在音樂活動中是否遇到過任何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問題?你是如何克服這些問題的?
我喜歡觀察環境,並在大環境中找到可以舒服共事的方式。
德國求學第四年,我開始準備報考職業管絃樂團,以便銜接畢業後的工作簽證。印象深刻的是, 一次次的考試,除了我,幾乎清一色都是男性考生。在某次的應考中,我被其中一位德國評審提問:在幾乎是男性的管弦樂團裡( 當時為21世紀初),為何妳一位東方女性會想來此工作?為什麼想考樂團呢? 我的回答是:評審您好,我需要一份全職工作,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獨立自主在德國生活的工作。而樂團用人評斷標準在于演奏能力的高低,非關性別,我相信我能夠勝任。幸運的是,我考上了!
而此次的經驗也成為未來工作時的養分;臺灣是個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返國後,也從未遇到有關性別、工作能力的質疑,不管是在任何一個場域,男性女性的角色,都非常平等。
您是否有什麼建議可以給下一代參考?
女性的優勢在於我們剛柔並濟。
臺灣現在的工作環境中,男女比例已無過往的懸殊比例,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要保持尊重的心,理解他人的能力;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理解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重要的是你溝通完想要表達給對方的訴求後,在尊重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同理心對待,這是在職場上應該要有的基本態度。對於未來女性的期許,保持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以及擁有技術傍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