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式擴大機的歷史

History of Amplifier - Since 1974

Yamaha 分離式擴大機的歷史 (始於 1974 年)

在 1974 年重新進入 HiFi 音響市場後,Yamaha 僅花了兩年的時間又推出了B-1,這是首款使用自行開發的垂直功率 FET (SIT) 的全-FET 功率擴大機,並再次震撼了音響界。隔年,又推出無畏級的控制擴大機 C-1,大幅超越傳統機型。緊接著在 1976 年推出薄型 C-2,也贏得了全球的讚譽。之後的綜合與 AV 擴大機都採用了這許多的創新技術,形成 Yamaha 聲音創造的基礎。

1974

夢幻輸出元件垂直功率 FET,首次用於全-FET 功率擴大機。 B-1

B-1

open

1970 年左右,當 Yamaha 決定進入立體聲組合音響市場時,音訊輸出設備剛從真空管變成半導體,但音響愛好者卻不滿意電晶體擴大機的音質。為了進軍高端音響市場,於是 Yamaha 的電子工程師開始尋找一種兼具真空管音質與半導體效率和可靠度的裝置,而他們的目光就落在 SIT (靜電感應電晶體) 此一新型半導體裝置。那時 SIT 剛由半導體技術領域的權威人物,東北大學教授西澤潤一 (Junichi Nishizawa) 發表,他也曾為 Yamaha 半導體技術開發提供建議。SIT具有輸入訊號忠實低失真放大,高速運行與低功耗等諸多優點。所以,它是一台真正理想的擴大機裝置,具有結合真空管電氣特性和半導體效率的潛力。在與西澤教授的合作下,Yamaha 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將 SIT 帶入實際生產,並由 Yamaha 第一台立體聲功率擴大機 B-1 採用,而對業界而言,這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B-1 共用了六種 Yamaha FET,包括三個垂直和三個水平,每個聲道共使用 14 個 FET。各級都直接耦合並使用 Yamaha FET。再加上一個三步擴大機和一個在半互補單推挽中帶有單極性 (N型) 輸出裝置的源極追隨器,產生了一個理想的配置,並形成一個完美的電路圖。2SK77 輸出垂直功率 FET 採用單推挽結構,實際功率輸出為 150W + 150W,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Yamaha HiFi 擴大機精選原料、簡單配方的設計理念,都體現於本機。機殼佈局分為三個,左右各有獨立的電源變壓器,每側中間則是大容量鋁電解電容器 (總共60000μF),擴大機電路也完全分離為左右兩側。不言可喻,B-1 所展現的完美設計與無限潛能,就是出自於 GK 設計團隊的精湛工藝。它的出現對於音響界的震撼甚至超越了前一年的 CA-1000 綜合擴大機,讓 Yamaha 在音響界更加亮眼。

close

1975

結合音樂概念與先進音質控制功能的全-FET 高端控制擴大機。

C-1

open

C-1 是一台分離式立體聲控制擴大機,所有音訊級皆採用全-FET 電路。具有多種輸入端子選擇,包括每個輸入上都有三個唱盤輸入與電平控制。它的先進功能包括用於檢查整個音響系統的峰值計與振盪器,特別是用於低音補償的 Acoustic(70Hz / 300Hz)設置,和用於調節人聲音樂平衡的 Presence(2kHz / 4kHz)參數等化器 ,精密電阻低音/高音切換 (可選移轉頻率),以及將聲場調節到人類敏感度的連續響度控制。結合這些功能,變能完整的控制音調,並展示出此機型的音樂性概念。在電路配置上強調高訊噪比,並視需要動態選擇高放大和低放大 FET 擴大機。 唱盤等化器是兩個串聯的單元擴大機,中間夾著一個 CR 型等化器,這樣的配置能消除整體負回授。第一個單元擴大機級的操作功率為 +100V/-110V,能夠接受更大範圍的輸入電平,這樣豪華且具創造性的配置是引人注目的。C-1 是真正的無畏級產品,原本是要與 B-1 同時推出,但是因為它廣泛的設計要求所以延後一年推出。當它被推出時,與 B-1 一起使用便能在整個擴大鏈使用 FET,這也是音響界的首例。

close

1977

Yamaha 最後的 SIT 擴大機,充分實現了互補式 SIT 技術能力。

B-3

open

B-3 是繼 B-1 (1974) 和 B-2 (1976) 之後的第三款 SIT 功率擴大機,也是 Yamaha 的最後一款 SIT 功率擴大機。其功率輸出裝置是 2SK76A/2SJ26A,是改良自 B-2 的 2SK76/2SJ26,而且小於 B-1 所用的 2SK77,但能夠用作互補配對。音訊電路採用最新的直流放大趨勢,第一級是級聯自舉差分放大器,採用 Yamaha 原裝 2SK100 低噪聲雙通道 FET,預驅動級為電晶體電流鏡差分放大器,而驅動級為了實現純互補 SIT 輸出級的全部優點,設計並使用了具有 n-通道和 p-通道 FET 推挽電路的純互補對稱推挽驅動器。獨創的低倍率蝕刻鋁電解電容器 (27,000μF) 以及特別為本機發的聚酯薄膜電容器 (10μF),結合了 2.5mm 銅接地面以降低全頻域的阻抗。立式立方體的比例不同於與其他 Yamaha 功率擴大機,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由於使用橋接式負載配置,使得輸出級的兩個通道都可以與 BTL一起用於單聲道操作。當時音響界對大功率的信念比今天強得多,而 B3 的功率只有 70W + 70W (相當於一台綜合擴大機),所以得不到海外市場的青睞。如上所述,B3 成為 Yamaha 最後一台 SIT 機型,在 Yamaha 追求終極設備的過程中,SIT 的產量很低,因此價格昂貴。因為它在功率輸出級外的應用需求不高、功率和失真等級相較於相同價格範圍的電晶體也不足以及 DC 放大和高效 A 類等新擴大機技術的出現,這些都成為阻礙 SIT 發展的因素。接下來的機型,Yamaha 將重點放在開發使用傳統電晶體或 MOS-FET 的交越失真技術,並通過 Linear Transfer Circuit (線性傳輸電路) (1979)、Dual Amp Class A (A 類雙擴大機) (1983)、HCA 電路 (1987) 和現今的浮動平衡電路等創新技術,讓音質表現超越 SIT。儘管如此,SIT 發展背後的理念和創造力,至今能具影響力。

close

1978

此基準控制擴大機外觀依舊,但擁有全新的內在。

C-2a

open

C-2 (1976) 開出國內薄型控制擴大機戰爭的第一槍,並在兩年後的 1978 年推出升級機型 C-2a 。只有對這一系列特別感興趣的人才會注意到這兩者的差異,因為它們在外觀或功能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如果拆下底蓋 (C-2系列機殼有一個由擠壓鋁製成的單片前/頂蓋,電路板則是從頂部倒掛),就會發現它們只共用了幾個槓桿開關,在電路配置和機殼佈局則是完全不同。從目錄上可看出它們最大的不同處就是失真與訊噪比的規格。 當使用傳統方式測量時,它們之間其實並無差異,但是因為 C-2a 的失真低於測試設備的殘餘失真,所以在發開此機型時必須開始使用能夠分析諧波失真到 0.00005% 順序的電腦控制音訊分析儀。使用此設備測量從唱盤 (MM) 輸入到 Record Out (記錄輸出) 端子 (20Hz - 20Khz,總計從第二到第十次) 的總諧波失真,顯示出驚人的 0.0007% 規格。音訊電路採用全-DC 配置,取代先前使用的 2SK100 超低噪聲雙通道 FET,它在第一級採用新型 2SK101 低噪聲、高跨導雙通道 FET。值得注意的是,它採用有 10 個低噪聲電晶體的級聯互補推挽式電路的完全不連續 DC 配置,取代 C-2 的低噪聲綜合前置放大器。總的來說,C-2 使用了 61 個雙極型電晶體,6 個 FET 和兩個積體電路,但是 C-2a 使用了 101 個雙極型電晶體和 5 個 FET。 C-2a 的售價是十七萬日元,比 C-2 貴了兩萬日元,但考慮到它的高效率,這樣的售價實際上是低的。您預期會精簡的地方,卻比以前更豐富,讓您感受到開發者的熱情。C-2a 在海外也獲得了高度評價,並被定位為基準控制擴大機銷售了五年,直到 1983 年交棒給再次更新的 C-2x。

close

1979

線性轉換電路兼具低聲音電平線性與高功率輸出。

B-5

open

1979 年推出的 B-5 是 Yamaha 的末代 SIT 擴大機 B-3 的後繼機型,它的目標就是要在不使用 SIT 的情況下,獲得超越 SIT 的迷人音質。為了實現此點,必須使用 Linear Transfer Circuit (線性傳輸電路) 的先進電路設計,以彌補傳統雙極型電晶體在交越失真上不及 SIT 之處。線性傳輸電路的原理是,三重推挽式電路中的三組功率電晶體,在不同的偏置電流設置下具有交錯的工作點,當組合在一起時幾乎具有二次功率特性,所以改善了高功率擴大機在低訊號電平上表現較差的線性和失真規格。它的輸出裝置是 Yamaha 開發的 2SC2707/2SA1147 高過度頻率 (高速寬頻) 電晶體,以銅外殼和銅螺絲降低電流失真,達到 SIT 無法獲得的 240W + 240W (8歐姆,20Hz - 20kHz,0.005% THD) 高功率和低失真。它也取消了 B-3 BTL (橋接式負載) 開關。大型的電源部分使用了一個巨大的環形變壓器,塞滿了機殼容積的四分之一,專業音訊低倍頻大容量鋁電解電容器的外殼,採用世界上第一個非磁性聚丙烯材質製成,而兩側的散熱片式結構的組成,讓機殼設計更為流線精簡,將其體積縮小至 435×361.5×182.7mm,這是典型的經濟型 A/V 擴大機的尺寸,而重量也降至 20.9kg。前面板的上半部和上面板是由一片穿孔金屬製成,可以看到內部,儘管它採用的是最現代化的高功率擴大機的技術,但卻保有真空管擴大機的外觀。

close

1980

樹立新標準的遙控薄型控制擴大機。

CX-1

open

在 1990 年代,影音光碟和 5.1 聲道環繞聲開始普及,而家庭劇院也開始流行,因此對音訊擴大機的需求從 HiFi 擴大機大幅轉向 A/V 擴大機。各家公司都縮減 HiFi 產品陣容,尤其是旗艦和高端機型分離式擴大機都消失了。那些年,Yamaha 用其累積的音訊技術提供更合理的價格,以結合 CX-1 控制擴大機與 BX-1 功率擴大機的新機型,樹立了分離式擴大機的新標準。保有 C-2 時代純訊號路徑薄型控制擴大機的風格,如果關上隱藏面板,只顯示出音量控制、輸入選擇器和電源開關的簡單外觀。與 C-2 時代的主要差異在於遙控器,而為了避免聲音因此降低,音量控制和輸入選擇器都以電機驅動。使用遙控器控制面板上的輸入選擇器,就可選擇下一個設定,是其迷人之處。採用全離散音頻電路,而四聯動音量控制改善低音量的訊噪比,並配備相當傳統的 MC 前級擴大機的唱盤等化器。但是由嵌入玻璃纖維的特殊塑料製成的高密度抗振基座,則是之後開發的 ART 設計,而將所有部件連接到這種基座則是全新的特色。CX-1 這台高性價比純音訊控制擴大機,持續熱銷直到 2005 年。

close

1993

此薄型高功率擴大機,採用 HCA 電路,是多功能高效 A 類擴大機 MX-1

MX-1

open

MX-1 功率擴大機與 CX-1 控制擴大機於 1994 年開始銷售,雖然顧客的興趣已轉向音訊/視訊,且已減少對高端 HiFi 擴大機的需求,但該機型的目的就是要利用 Yamaha 累積的音訊技術提供最合理的價格。功率擴大機部分使用了 Yamaha 100 週年紀念產品 10000 系列的 HCA (Hyperbolic Conversion Class A) 電路,額定輸出功率 200W + 200W (8歐姆,20Hz - 20kHz,0.008%THD),動態功率能夠使用專有的線性阻尼電路來驅動 630W + 630W 的低阻抗2歐姆負載,以實現 350 的阻尼係數。在 116mm 薄型機箱內部採對稱佈局,左右各有一個大型的 EI 電源變壓器,在中間部分則是兩個 36,000μF 大容量鋁電解電容,所以需要 486mm 的機箱深度來處理具有大型散熱片的電源處理器。而其機殼至今還由高端音響與雙底結構 A/V 所用,重達 24kg,具有專業級機型的重量。此機型的主電源可以通過 CX-1 或其他控制擴大機或具有遙控輸出的 A/V 擴大機的遙控器進行串聯控制,且除了其他用途之外,它還可用來升級家庭劇院系統。像 CX-1 一樣,MX-1 也持續銷售到 2005 年。

close

串連傳統與未來。全新的 Yamaha HiFi 音響。